近日,由住建部出版的《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(第二輯)》正式發布,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、永春縣岵山鎮入選。據悉,惠安崇武有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,崇武海岸被譽為“中國最美八大海岸”之一。永春岵山山清水秀、人杰地靈,正全力打造有特色、有歷史、有文化、有內涵、有鄉愁的生態宜居旅游古鎮。
崇武有現存最完整丁字形石砌古城
惠安縣崇武鎮三面環海,與臺灣梧棲港僅距97海里,中國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標志碑矗立在崇武古城東南角。擁有惠安石雕、惠安女服飾、閩南民居傳統建筑營造技藝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組成,2012年被認定為福建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。
崇武古城為崇武歷史文化名鎮的核心保護區,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,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,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古城依山海之勢而建,攻守兼備,保留著自明代以來“一城三山半面海,五門四街十八巷”的自然風貌和街道格局,有大量歷史文化悠久、營造技藝獨具特色的歷史建筑和涉臺、涉僑等傳統民居,約有3500名世居居民活態傳承著歷史。
保護為先講好故事 提升崇武古城品牌
那么,崇武古城是如何保護的?如何打造古城文化品牌的呢?
據介紹,崇武鎮堅持以“保護為先、文化為魂、以人為本”的理念,致力通過修繕傳統建筑、改造道路、整治管網、活化文旅業態、講好古城故事等方式煥發古城活力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傳統建筑保護利用,梳理古城街巷管網現狀,完成試驗段管網改造,實現雨污分流,提升居民群眾獲得感;推進南城角、南關巷、大夫第、大夫第至城隍廟通道等旅游組團的提檔升級工作,打造網紅打卡點。
不僅如此,崇武鎮還通過造景、民俗節慶、商街夜市、旅游演繹等方式,打造重要旅游節點,滿足游客多元消費需求;修繕傳統建筑,利用國家級非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,“一戶一冊”推進10余棟傳統建筑修繕,植入非遺體驗、文創產品銷售、民宿、簡餐及休閑飲品等業態;講好古城故事,組織開展古城講解員招募培訓,積極打造崇武古城文化品牌,不斷提升崇武古城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影響力。
岵山古鎮至今
仍保留閩南古民居格局
永春縣岵山鎮于2019年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,轄區內有茂霞村、塘溪村、鋪上村、鋪下村4個中國傳統村落,以及磻溪村及和林村兩個福建省級傳統村落。古鎮核心區民居至今仍然保留著自古以來閩南民居“背山面水”與“私田”的格局,擁有建設年代從明代至近代的閩南傳統民居350多座,僑鄉特色騎樓式建筑40多座,清末炮樓1處,古寨5座,古樹約2000棵。
岵山鎮先后獲評全國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鎮(水果)、中國特膳食品(九制熟地)之鄉、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,福興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知名度不斷提升。文化底蘊深厚,多元人才輩出;“清水祖師”等朝圣文化豐富,“生態朝圣”品牌享譽海內外。
長效保護幸福岵山
全力打造鄉愁故里
據介紹,岵山鎮健全長效保護機制,加強立項保護、規劃管理,圍繞“鄉愁故里·幸福岵山”的發展目標,實行“縣合作運營公司+鎮股份制公司+村合作社+農戶”發展模式,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。修繕改造和塘古街兩側古民居500余棟,新建仿古路燈100余個,使之與古村落整體風貌相吻合;整治金溪河流,河岸增設人行步道、親水平臺、景觀攔河壩等景觀節點,打造生態休閑觀光長廊,盡顯生態美;對接海峽租賃平臺,線上展示古厝風采,修繕活化利用古厝25棟,串聯古厝打造兩條旅游精品路線,集中展示古民俗、古技藝。
岵山鎮還探索以“公司帶動+技術能人+農戶共享”的醋村發展模式,打造老醋“古法釀造”技藝展館,成立熟地工坊,帶動當地產業發展,實現家門口致富增收,并傳承延續當地傳統工藝。此外,岵山鎮不斷壯大老醋、荔枝、熟地等特色農業產業,“岵山晚荔”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(海都記者 柳小玲)